“在唐家山堰塞湖挖掘導流槽的緊急時刻,俄羅斯派出了兩架當今世界上載重量最大的米26直升機前來支援。俄羅斯飛行員到達現場后提出,需要16根吊運重型裝備的鋼絲繩,抗震救災指揮部決定由中國二重和另一家企業各自完成8根鋼絲繩的生產任務。
而俄羅斯飛行員看過兩家企業的產品后表示,只有二重的產品符合要求,另一家企業的產品無法使用。于是,二重連夜組織職工加班,又趕制了8根鋼絲繩,保證了唐家山堰塞湖導流槽工程施工的緊急需要,也顯示了我國機械工業的制造能力和水平。”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于珍講述的這一小故事,旨在肯定那些在此次抗震救災斗爭中表現突出的機械企業,而抗震救災是近日召開的2008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省市行業工作座談會的主題之一。
于珍把此次會議的主題確定為———堅持兩手抓,奪取抗震救災和機械工業發展的全面勝利,這也自然成為中機聯下半年的工作重點。
應急動員能力強 機械企業救災生產兩不誤
在此次抗震救災過程中,受災企業自救與行業企業互助的事跡舉不勝舉,并被各類媒體悉數報道。作為機械工業領域的資深人士,于珍對其中的典型企業進行了分析。
地處德陽的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在及時提供人力、物力支援東汽的同時,努力發展生產。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年計劃的51.54%,完成發電設備綜合產量37臺(套)共1240.55萬千瓦,實現工業增加值是年度目標的57.83%、新增訂貨達到年計劃的84.65%。
地處都江堰的普什寧江機床集團公司在災害面前,保證供貨合同按時履約,按期給四川丹葡公司發去6臺加工中心;準時完成了包頭市3臺加工中心的交貨任務;主動派人到德陽等地訪問用戶,幫助搶修受損機床;啟動普什寧江機床產業配套生產基地的都江堰市災后重建項目。
另外,特變電工所屬的四川德陽電纜公司盡管在地震中受到很大損失,仍在第一時間組織了上百名青年志愿者,分成6個小組投入到搬運傷員、搶救物資的工作中;成都神鋼工程機械公司在余震中,啟動了銷售收入過100億元工程;四川長征機床集團、重慶機床集團、秦川機床工具集團等企業,冒著持續不斷的余震,不惜代價、排除困難,為災區企業提供急需的設備、維修服務和配件供應,為災區企業恢復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次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機械工業顯示出了強大的應急動員能力,各生產企業提供的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起重機、載貨汽車、救護車、消防車、發電機、輸變電設備、水泵、植保(噴灑)機械、五金工具等。在極端惡劣的氣象條件和極其復雜的地質環境中,他們在搶救受災人員、搶運救災物質、搶修通往災區的道路、清理疏通堰塞湖,以及災區防疫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于珍說:“機械工業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發展和技術實力,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內外環境趨緊迫使機械行業加速結構調整
今年年初,中機聯通過對全行業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分析,曾提出“2008年機械工業總產值比2007年增長25%左右,利潤總額增長20%左右,出口總額增長20%左右,國際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的發展目標。
從今年1~5月的統計數據看,全國機械工業繼續保持了平穩、健康、較快發展的運行態勢。其中,完成工業總產值3.49萬億元,同比增長29.55%;完成新產品產值6519.16億元,增長24.67%;完成出口交貨值5232.17億元,增長25.21%;實現利潤2010億元,增長34.56%。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于珍提出了當前機械工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第一,下半年國家宏觀調控的任務依然艱巨,而機械工業又是一個與投資密切相關的行業,要對銀根緊縮的影響有充分的估計。
第二,自然災害的影響效應將逐步顯現。上半年的冰雪災害、特大地震災害和近期的洪澇災害,導致災區部分機械企業的廠房、設備和生產能力遭到嚴重破壞,要全面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狀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第三,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并呈持續走高之勢。1~5月,原材料、燃料等價格同比上漲10%以上,受此影響,成本約束不斷強化,企業降本增效的空間越來越小、壓力越來越大。
第四,國際貿易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復雜。一方面,人民幣持續升值,強化了對機械產品出口增長的制約;另一方面,一些國家通過技術壁壘取代關稅壁壘,不斷設置影響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新障礙。
此外,當前我國機械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我國機械工業仍未從根本上改變粗放發展模式,支撐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仍很脆弱;行業發展過度依賴實物產品產量的高速增長;自主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不足以承擔起支持全行業技術升級的重任;一些關鍵零部件仍在制約高檔裝備國產化的發展;產能擴張過猛,供過于求的矛盾正在積累。雖然我國機械工業近幾年發展較快,但行業持續發展的抗風險能力還十分薄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的任務仍然緊迫而又艱巨。
對此,于珍提出了三個方面建議:機械企業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把前進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各項應對預案考慮得更周密一些;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細致一些,以努力提高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能力,保證全面實現全年發展目標。
舉全行業之力 確保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
此前,中機聯公布的“2007年我國機械裝備自給率超過80%”著實讓全行業都為之振奮。那么,今年上半年,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創新與國產化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中機聯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對上半年我國機械裝備的自主創新業績給予充分肯定,如:世界首條工業化運行的百萬伏交流特高壓輸電試驗示范線路的關鍵設備———變壓器、電抗器和全封閉組合電器(GIS)已由西電公司、保定天威、特變電工、平高、沈高研制成功;一重生產的5.5米寬厚板軋機完成下線;上海振華港機公司研制成功7500噸全回轉自航式雙主鉤浮吊藍鯨號;上重1.65萬噸油壓機進入調試;太重研制成功55立方米電鏟;開封空分正式簽約研制8.3萬立米空分裝置;兆瓦級風電設備國產化開始大批量生產;一重成功鍛造出世界首件第三代核電蒸發器錐形筒體;2008數控機床展覽會上參展的國產大型五軸聯動、高精度、高速度的高檔數控機床超過百臺……
今年上半年,中機聯又承接了一批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項目,包括百萬千瓦(二代改進型)核電關鍵設備研制、60萬~10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PTA)成套裝置研制、大型抽水蓄能機組成套設備研制等。為了確保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的完成,中機聯明確下半年工作重點時,將“加快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進程”作為重要一項。
據介紹,中機聯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國家發改委領導下,與用戶單位密切配合,對紅沿河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100萬伏交流輸變電、±80萬伏直流輸變電、100萬噸乙烯國產化示范工程等重大裝備國產化依托項目,做好調查研究和組織協調工作,確保研制進度和質量;二是積極配合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做好兩個核電國家重大專項實施方案的申報和審批前期工作;三是推進核電設備標準化工作,開展RCC-M標準和ASME三卷標準的交流和人員培訓,做好核電標準化委員會的申報工作;四是為提高關鍵部件的自主研發和制造能力做好服務協調工作,從根本上改變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掌握成套裝備制造的主動權。
于珍說:“重大技術裝備技術要求高、協作面廣、成套性強,在當前一些重點骨干企業受地震破壞嚴重的情況下,我們要想方設法,組織全行業力量共同努力,確保重大技術裝備項目的研制進程。”
另據了解,為集中反映30年來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取得的巨大進步,中機聯近日還將舉辦“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重大裝備成就圖片展”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