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裝備是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這些年來,中國冶金裝備業快速發展,正是得益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從而促使中國國內的冶金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近年來,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鋼鐵產業發展政策》鼓勵實現冶金設備本土化,均為國內冶金設備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研發新的產品,必然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和責任。國內很多企業往往顧及這點,而不敢大膽邁出創新設計的腳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產品牌的發展。
鋼鐵行業在國內的需求量不飽和,落后和先進的企業并存。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在河北,取消了一些落后的產能,合并了一些先進的企業,擴大了先進產品的產能。從冶金行業制造來說,企業的合并和淘汰觸動了一些具有先進制造能力的冶金制造企業,鋼鐵行業的需求對于冶金行業的發展也是一個好處,特別是一些企業的制造能力、自主能力和產品開發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高。我們公司也一直隨著鞍鋼這類鋼鐵企業的發展腳步前進,對于其引進的國外的設備和技術,我們也在不斷進行學習和借鑒;同時自主創新了一些產品,希望真正運用到實踐當中去。近兩年我們公司自主研發了煉鋼系統的鋼包整備裝置,主要是提高鋼包的周轉利用率以及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
目前,國內冶金設備制造廠家特別多,但是有特色的比較少,F在很多軋鋼廠的設備依賴進口,主要是軋機。雖然國內研發了100多套軋機設備,然而在熱軋方面,很多企業,如馬鞍山公司等仍然大量引進西馬克的設備,在中厚板方面,主要進口奧鋼聯和西馬克的產品。目前國內對于單體設備,如煉鋼廠的烘烤器、鋼包循環裝置和RH等產品的獨立研發還不到位,仍然依靠進口。
國內的一重和二重的設計能力完全可以達到國際標準。雖然如此,還仍然有很多企業依賴進口。原因是中國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趨勢不理想,與國外差距較大,由于企業本身對產品的研發等問題存在保密現象,因此企業之間缺乏必要的技術交流和溝通。我認為,國外產品的優勢在于兩點:一是國內人員希望通過此種方式與國外企業進行交流和溝通;二是國外企業的服務要優于國內企業,設計的開發力度不夠。研發新的產品,必然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和責任。國內很多企業往往顧及這點,而不敢大膽邁出創新設計的腳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產品牌的發展。
要盡快實現本土化,主要有幾個方面還需努力。首先是管理,中國企業的技術人員相對來說比較少,操作工人的專業性不強,自動化程度不高。國外80%的設備都是數控設備,而國內大部分都是傳統的通用設備,工作效率不高,整體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其次,國外很多企業將國產的出口設備進行精加工,如鍍鋅后返銷回中國,這種情況目前正在逐漸好轉,我國的寶鋼、我們鋼廠和武鋼研發一些鍍鋅產品以及電鍍鋅產品,已經替代了國外的一些產品,取得了一些優勢,這樣的產品大都應用在汽車制造中。第三,冶金設備比較單一,不具有通用性和規模性,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提升冶金設備制造的精度。將來的設備需求會體現在精度很高的數控設備,最終產品等,如熱處理、磨床和數控車床等。另外,在環保方面與國外企業的差距應逐漸縮小。
就目前來說,國內與國外的企業合作趨勢良好,供貨范圍的格局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對于能夠進行國內制造的產品,國外企業與國內大型制造廠商合作制造;局部核心的產品采用國外進口。國內很多企業也在對國外的產品進行改進,將其功能改進為更適合本國應用和生產現狀。目前,二重的熱軋生產線上的熱卷箱已經申請了國際專利,這是在加拿大一家企業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生產出了符合我國生產的新產品,特別適合生產線比較短的老企業進行改造。鞍鋼的1700就是采用的二重的熱卷箱裝置,效果非常好。目前從國外進口的常規的產品,價格也趨于大眾化,對于國內的民族工業有所沖擊。
|